人亚历来到中国,开始学习中文,在电影学院上学、当外教、拍电影、做群演……在《我用中了场梦》一㊣书中,他用中文记录下自己在中国六年的观察和经历,以独特的㊣视角,描绘了自己在中国各地的生活,以及与不同人交流的经历,呈现了中国近年的飞速发展和变化,也记录下朋友们呈现出的旺盛㊣生命力和韧性。通过✅他的文字,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和生活的热爱与理解,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友善和深情,以及对时代变迁和个人成长的思考。
“我在一家商场里的饭馆点了一条长江的鱼。我假㊣装自己㊣还在威尼斯,决定点一杯白葡萄酒,心里想着达到了一种远离家又感到熟悉的完美状态。因沟✅通能力有限,服务员给了我一杯白开水。我想,没关系,反正也✅㊣是白的。”
这段✅地道的中✅文,是一个“老外”写的,没有经过任✅何翻㊣译。他叫亚历,意大利帕多瓦✅人,1993年㊣生,天秤座,AC米兰✅球迷。
高中毕业之后,亚历没有直接上大学,而是在美国做了一段时间的环保志愿者,同时写博客。在亚历的老家,一个记者持续关注着他写的游记。半年后亚历回家的时候,该记者问亚历✅想不想当他㊣的助理,做体育报道。虽然不是熟悉的足球,而是射击赛事,但亚历接受了。重要的原因,是这份工作能提供频繁出差和出国的机会。
2014年㊣的夏天,亚历因为报道南京青奥会的契机,第一次来到中国。二十岁的亚㊣历,手握一张跨越半个世界的机票,坐在飞机靠窗的座位喝着一杯冰啤酒。他望着窗外的云海,想象着南京的样子。
8月15日中午,一个穿着绿色马球㊣衫的女生远远出现,向亚历挥手,并带他走出机场。那几天,两万名穿着“青春绿色”的志愿者,成为亚历对中国人的第一㊣✅㊣印象,他们大多是一些在南京读书的“90”后大学生。在奥运村有困惑时,只要一抬头看到那些色彩鲜明的马球✅衫,基本都能得到解决。
亚历✅写完赛事报道,经常会在奥运村散步,跟志✅愿者闲✅聊。志愿者用拼音写下自己的名字,亚历用英文记录志愿者的㊣✅故事。
南京市民Wang Lu那年三十岁,是青奥村“学习与分享站”的助理。她觉得在青奥会做志愿者的年轻人,会因为这次经历而认识世界。“他们会更㊣加了解这个世界,”她说,“这是第一次在南京举办一场㊣如此全球性的活动。他们会有更广阔的视野。”
Xue Ti㊣ng当时二十一岁,在青奥村环保主题的“绿色空间”做志愿者。她在南京师范大学学✅习了两年的法语和英语之后,有了机会在现场练习,和来自✅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聊天。“你可以交很多朋友,”她说,“和他们㊣交流我㊣觉得很有意义。我们是学语言的,而语言需要练习。”
跟Xue Ting同龄的Liu Jia来✅自江苏南通,她在南京学习了两年英语。她喜欢㊣与外国运动员分享自己的文㊣化。“这是一个很好的机㊣会,”Liu Jia说,“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我们。”中国结是她最喜欢分享的文化元素。“我们可以展示如何制作,还有我们为什么喜欢它们。它们能创造一种氛围,传播快乐。然后,我们就可以问外国人,在他们的国家,幸福的象征是什么,互相交流。”
在亚历看来,这些志愿者呈现给他一种信念:“全世界的人㊣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找幸福。尽管有文化上的差异,我们也是可以互相理解的,可以分享个人经验,彼此获得成长。让我感到最乐观的是一个数字:这次申请做志愿者、跟全球搭㊣建桥梁的人数高达十万三千多人。结合和志愿者的交流,这让我觉得中国是一个渴望和世界连接的社会,是地球村的一部分。我似乎在志愿者的眼里看到了未来:我们会越来越走到一起。”
2016年的夏天,大学刚毕业的亚历被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报道所吸引,他决定从罗马搬到北京,从零开始学中文、学电影。带着几分青少年的浪漫和莽撞,他的漫游持续了六年。到2022年,他已经可以用中文流利沟通,甚至开始用中梦。在梦里,意大利的老友在用中文跟他说话。这也正是书名《我用中了场梦》的由来。
最初,亚历上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对外汉语的初级班,住海淀✅校区的留学㊣生宿舍,每天去C楼的六层上课,学习㊣的课程包括综合、听说、汉字三种。老师大多是北京语言大学✅的在读研究生,直接从五道口坐公交过来的。课堂上,他们会用一套北京语言大学出的名为《成㊣功之路》的汉㊣语教材。
然而,上了几㊣个星期的课,亚历对学会中文没有太大的信心,甚至感觉不到任何进步的苗㊣头。那段时间,他经常✅迟到,进了教室先慢悠悠地泡一杯茶,再坐✅下㊣来听课。
很快,亚历发现,电视㊣剧《欢乐颂》才是最好的中✅文教材。“在北京,可以靠英㊣语生存,但需要✅用中文生活。我拿《欢乐颂》来学习。剧中的日常闲聊给了我一些基本的交流技能。电视剧能创造一种独特的既和生活有关,又不反映现实的平行世界:现实中,没有那么多摆在房间各角㊣落显眼的酸奶盒。”
亚历的第一个中文交流对象是㊣王泳,刚从首都机场到学校时,两人就认识了。王泳不会讲英语,亚历不会讲中文。两人的交流是由一系列不连贯、分散的信息所组成的。有时候,两人相处的状态,像一部宣传中外友好关系的情景喜剧,有那种经典的画面:王泳尝✅试教亚历如何正确使用筷子,亚历✅做不㊣到,但还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方法夹面条。王泳耸㊣一下肩,放弃教✅亚历。两人捧起杯,一起㊣笑起来。
然而,在不✅㊣知不觉中,中文已经从陌生语言转化成了亚历解决问题的工具。情绪不好,听听陈粒。想要静静,练练写字。亚历㊣注册了✅豆瓣,周末✅看毕赣的电影,他还试着用中文发朋友圈。“我使用中文的态度相当现实:只要别人能懂,我就不纠结细节了。语法、发音、词汇,都可以晚✅点再慢慢研究。”
语言上,亚历觉得学习中文像跑步。“你会一次一次㊣地感受到自己能力㊣的提升,成就感会给你带来坚持下去的动力。这是种回报比较固定的投资,不会辜负你长期的付出。学习的成㊣㊣果因此成为自己✅心理上的支撑。坐地铁来回学校,在家写写作业,晚上做饭,这样的㊣日✅常相当平淡,但是规律、稳定、踏实。无论以什么速度,我知道自㊣己在往前走。让生㊣活稍微忙起来,使自己专注于当下,这似㊣乎治愈了各种烦恼。”
生活上,亚历也渐渐地适应了。“我能接受热水。表情包,还不太懂怎么用。在家楼下的社区食堂,阿姨㊣总记得我吃面不放香菜。打车去和朋友吃饭的时候,我把微信的聊天记录放大,拿手机给司机看㊣地址。司机一看就哈哈笑了——在地址的下面写着‘我请你吃饭’。司机把手机还给我,开起了车,还在㊣默默地笑。遇到红灯,我们聊起意大利足球。”
汉语初级班的✅第二个学期要结束时,中文已经融入了亚历的生活。“我用地铁通勤的时间看一集《欢乐颂》,所以✅到了教室,老师像是开着零点五倍速讲话。我用微信聊的㊣内容早就超出了课本的范围。跟第一学期比,我的成绩全提高了。”
攻克语言关后,亚历终于可以离他的影视梦更近一步。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,出演㊣瓜子和手机广告,在主旋律✅战争片中当46号群演,用蹩脚的普通话录电影播客,给央视纪录片当翻译。
其中,当群演的那次经历令人印象格✅外深刻。在某个外籍演员模特的微信群,亚历看到一部国产战争片在找群演,做五个月。当时,亚历正在学校的办公室,便麻烦同事帮他拍了一张正面照当作演员申请资料。几天之后的深夜,他收到一条微信,确认了未来几个月的群演岗位。电影的题材是抗美援朝战争,亚历要演“美军”。
“外籍群演大✅酒店”位于河北怀来县。“最恰当的描述是,我从来没有在中国见过这么多外国人。这家酒店住了将近一百四十个外国人。”虽然都是演“美军”的,但其实只有七个㊣美国人。大部分人来自东欧和中亚,此外还有非洲、西欧和南美。酒店里还住着领队,都是中国人,负责落实剧组给群演的安排:提前通知出工人✅员,按时带他们到现场,领装备、化装、吃饭、配合拍摄。
群演们要进行㊣为期两周的军训,熟悉一些㊣㊣战场上的姿态和动作。北方的冬㊣天,周围是荒芜的土地,他们以队伍为单元来回跑,练习前进队形。剧组的无人机在空中飞,抓拍㊣训练的过程,据说是给导演组看的素材,用来选择表现突出的群演,给他们转为角色的机会。
在一次玩夺旗时,平时性格极为安静的小穆突然情绪失控。“小穆是一个年轻的叙利亚男生,军训的场面使他回忆起真实的痛苦经历。小穆一时激动,用手里的道具枪殴打了游戏中的㊣对手。其他群演加入,现场迅速混乱。才军训了一天传球,医务室门外已经排着长队。群演们像是做了错事的小孩,沉默地低下头,舔着自己的伤口。夺旗当天就被禁止了。”亚历记✅录下的✅这一细节,令人唏嘘不已。
亚✅历是群演的46号。出工名单上如果没有46号,就可以休息。与许多群演不同,他并不✅太纠结升级为角色。“如果㊣没拿到角色,在剧组待五个月也是一段很独特的经历。你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、从事各行各业的朋友,认识有趣的人。”
在中国大地上,亚历新奇的人生体验还有许多。在北京,和宿管阿姨学习㊣怎么切✅菜;在广州拍㊣广告,开工前喝早茶,杀青时喝断片;在上海,把客厅当成写作沙✅龙,创造一个临时的家;在四川农村,把白酒当成暖气,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。
身为“90后”的他,更松弛、更轻盈。在每✅一次微小的相遇㊣中,亚历总是习惯用冷静又不乏幽默的文字,记录自己㊣在中国的观察和日常,书写时代变化,也写下全世界青年人共同面对的时代情㊣绪:勇于拥抱生活的不确定,保持流动,渴望自由,跨过隔阂,与人连接。
“汉字㊣是你的✅朋友”,老师曾经和亚历这样说。当时亚历心里一笑,觉得中文㊣顶多能成为一个遥远的亲戚。但现在它不仅成为亚历㊣的朋友,更是他和世界保持连接的绳索。
人亚历来到中国,开始学习中文,在电影学院上学、当外教、拍电影、做群演……在《我用中了场梦》一㊣书中,他用中文记录下自己在中国六年的观察和经历,以独特的㊣视角,描绘了自己在中国各地的生活,以及与不同人交流的经历,呈现了中国近年的飞速发展和变化,也记录下朋友们呈现出的旺盛㊣生命力和韧性。通过✅他的文字,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和生活的热爱与理解,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友善和深情,以及对时代变迁和个人成长的思考。
“我在一家商场里的饭馆点了一条长江的鱼。我假㊣装自己㊣还在威尼斯,决定点一杯白葡萄酒,心里想着达到了一种远离家又感到熟悉的完美状态。因沟✅通能力有限,服务员给了我一杯白开水。我想,没关系,反正也✅㊣是白的。”
这段✅地道的中✅文,是一个“老外”写的,没有经过任✅何翻㊣译。他叫亚历,意大利帕多瓦✅人,1993年㊣生,天秤座,AC米兰✅球迷。
高中毕业之后,亚历没有直接上大学,而是在美国做了一段时间的环保志愿者,同时写博客。在亚历的老家,一个记者持续关注着他写的游记。半年后亚历回家的时候,该记者问亚历✅想不想当他㊣的助理,做体育报道。虽然不是熟悉的足球,而是射击赛事,但亚历接受了。重要的原因,是这份工作能提供频繁出差和出国的机会。
2014年㊣的夏天,亚历因为报道南京青奥会的契机,第一次来到中国。二十岁的亚㊣历,手握一张跨越半个世界的机票,坐在飞机靠窗的座位喝着一杯冰啤酒。他望着窗外的云海,想象着南京的样子。
8月15日中午,一个穿着绿色马球㊣衫的女生远远出现,向亚历挥手,并带他走出机场。那几天,两万名穿着“青春绿色”的志愿者,成为亚历对中国人的第一㊣✅㊣印象,他们大多是一些在南京读书的“90”后大学生。在奥运村有困惑时,只要一抬头看到那些色彩鲜明的马球✅衫,基本都能得到解决。
亚历✅写完赛事报道,经常会在奥运村散步,跟志✅愿者闲✅聊。志愿者用拼音写下自己的名字,亚历用英文记录志愿者的㊣✅故事。
南京市民Wang Lu那年三十岁,是青奥村“学习与分享站”的助理。她觉得在青奥会做志愿者的年轻人,会因为这次经历而认识世界。“他们会更㊣加了解这个世界,”她说,“这是第一次在南京举办一场㊣如此全球性的活动。他们会有更广阔的视野。”
Xue Ti㊣ng当时二十一岁,在青奥村环保主题的“绿色空间”做志愿者。她在南京师范大学学✅习了两年的法语和英语之后,有了机会在现场练习,和来自✅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聊天。“你可以交很多朋友,”她说,“和他们㊣交流我㊣觉得很有意义。我们是学语言的,而语言需要练习。”
跟Xue Ting同龄的Liu Jia来✅自江苏南通,她在南京学习了两年英语。她喜欢㊣与外国运动员分享自己的文㊣化。“这是一个很好的机㊣会,”Liu Jia说,“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我们。”中国结是她最喜欢分享的文化元素。“我们可以展示如何制作,还有我们为什么喜欢它们。它们能创造一种氛围,传播快乐。然后,我们就可以问外国人,在他们的国家,幸福的象征是什么,互相交流。”
在亚历看来,这些志愿者呈现给他一种信念:“全世界的人㊣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找幸福。尽管有文化上的差异,我们也是可以互相理解的,可以分享个人经验,彼此获得成长。让我感到最乐观的是一个数字:这次申请做志愿者、跟全球搭㊣建桥梁的人数高达十万三千多人。结合和志愿者的交流,这让我觉得中国是一个渴望和世界连接的社会,是地球村的一部分。我似乎在志愿者的眼里看到了未来:我们会越来越走到一起。”
2016年的夏天,大学刚毕业的亚历被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报道所吸引,他决定从罗马搬到北京,从零开始学中文、学电影。带着几分青少年的浪漫和莽撞,他的漫游持续了六年。到2022年,他已经可以用中文流利沟通,甚至开始用中梦。在梦里,意大利的老友在用中文跟他说话。这也正是书名《我用中了场梦》的由来。
最初,亚历上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对外汉语的初级班,住海淀✅校区的留学㊣生宿舍,每天去C楼的六层上课,学习㊣的课程包括综合、听说、汉字三种。老师大多是北京语言大学✅的在读研究生,直接从五道口坐公交过来的。课堂上,他们会用一套北京语言大学出的名为《成㊣功之路》的汉㊣语教材。
然而,上了几㊣个星期的课,亚历对学会中文没有太大的信心,甚至感觉不到任何进步的苗㊣头。那段时间,他经常✅迟到,进了教室先慢悠悠地泡一杯茶,再坐✅下㊣来听课。
很快,亚历发现,电视㊣剧《欢乐颂》才是最好的中✅文教材。“在北京,可以靠英㊣语生存,但需要✅用中文生活。我拿《欢乐颂》来学习。剧中的日常闲聊给了我一些基本的交流技能。电视剧能创造一种独特的既和生活有关,又不反映现实的平行世界:现实中,没有那么多摆在房间各角㊣落显眼的酸奶盒。”
亚历的第一个中文交流对象是㊣王泳,刚从首都机场到学校时,两人就认识了。王泳不会讲英语,亚历不会讲中文。两人的交流是由一系列不连贯、分散的信息所组成的。有时候,两人相处的状态,像一部宣传中外友好关系的情景喜剧,有那种经典的画面:王泳尝✅试教亚历如何正确使用筷子,亚历✅做不㊣到,但还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方法夹面条。王泳耸㊣一下肩,放弃教✅亚历。两人捧起杯,一起㊣笑起来。
然而,在不✅㊣知不觉中,中文已经从陌生语言转化成了亚历解决问题的工具。情绪不好,听听陈粒。想要静静,练练写字。亚历㊣注册了✅豆瓣,周末✅看毕赣的电影,他还试着用中文发朋友圈。“我使用中文的态度相当现实:只要别人能懂,我就不纠结细节了。语法、发音、词汇,都可以晚✅点再慢慢研究。”
语言上,亚历觉得学习中文像跑步。“你会一次一次㊣地感受到自己能力㊣的提升,成就感会给你带来坚持下去的动力。这是种回报比较固定的投资,不会辜负你长期的付出。学习的成㊣㊣果因此成为自己✅心理上的支撑。坐地铁来回学校,在家写写作业,晚上做饭,这样的㊣日✅常相当平淡,但是规律、稳定、踏实。无论以什么速度,我知道自㊣己在往前走。让生㊣活稍微忙起来,使自己专注于当下,这似㊣乎治愈了各种烦恼。”
生活上,亚历也渐渐地适应了。“我能接受热水。表情包,还不太懂怎么用。在家楼下的社区食堂,阿姨㊣总记得我吃面不放香菜。打车去和朋友吃饭的时候,我把微信的聊天记录放大,拿手机给司机看㊣地址。司机一看就哈哈笑了——在地址的下面写着‘我请你吃饭’。司机把手机还给我,开起了车,还在㊣默默地笑。遇到红灯,我们聊起意大利足球。”
汉语初级班的✅第二个学期要结束时,中文已经融入了亚历的生活。“我用地铁通勤的时间看一集《欢乐颂》,所以✅到了教室,老师像是开着零点五倍速讲话。我用微信聊的㊣内容早就超出了课本的范围。跟第一学期比,我的成绩全提高了。”
攻克语言关后,亚历终于可以离他的影视梦更近一步。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,出演㊣瓜子和手机广告,在主旋律✅战争片中当46号群演,用蹩脚的普通话录电影播客,给央视纪录片当翻译。
其中,当群演的那次经历令人印象格✅外深刻。在某个外籍演员模特的微信群,亚历看到一部国产战争片在找群演,做五个月。当时,亚历正在学校的办公室,便麻烦同事帮他拍了一张正面照当作演员申请资料。几天之后的深夜,他收到一条微信,确认了未来几个月的群演岗位。电影的题材是抗美援朝战争,亚历要演“美军”。
“外籍群演大✅酒店”位于河北怀来县。“最恰当的描述是,我从来没有在中国见过这么多外国人。这家酒店住了将近一百四十个外国人。”虽然都是演“美军”的,但其实只有七个㊣美国人。大部分人来自东欧和中亚,此外还有非洲、西欧和南美。酒店里还住着领队,都是中国人,负责落实剧组给群演的安排:提前通知出工人✅员,按时带他们到现场,领装备、化装、吃饭、配合拍摄。
群演们要进行㊣为期两周的军训,熟悉一些㊣㊣战场上的姿态和动作。北方的冬㊣天,周围是荒芜的土地,他们以队伍为单元来回跑,练习前进队形。剧组的无人机在空中飞,抓拍㊣训练的过程,据说是给导演组看的素材,用来选择表现突出的群演,给他们转为角色的机会。
在一次玩夺旗时,平时性格极为安静的小穆突然情绪失控。“小穆是一个年轻的叙利亚男生,军训的场面使他回忆起真实的痛苦经历。小穆一时激动,用手里的道具枪殴打了游戏中的㊣对手。其他群演加入,现场迅速混乱。才军训了一天传球,医务室门外已经排着长队。群演们像是做了错事的小孩,沉默地低下头,舔着自己的伤口。夺旗当天就被禁止了。”亚历记✅录下的✅这一细节,令人唏嘘不已。
亚✅历是群演的46号。出工名单上如果没有46号,就可以休息。与许多群演不同,他并不✅太纠结升级为角色。“如果㊣没拿到角色,在剧组待五个月也是一段很独特的经历。你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、从事各行各业的朋友,认识有趣的人。”
在中国大地上,亚历新奇的人生体验还有许多。在北京,和宿管阿姨学习㊣怎么切✅菜;在广州拍㊣广告,开工前喝早茶,杀青时喝断片;在上海,把客厅当成写作沙✅龙,创造一个临时的家;在四川农村,把白酒当成暖气,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。
身为“90后”的他,更松弛、更轻盈。在每✅一次微小的相遇㊣中,亚历总是习惯用冷静又不乏幽默的文字,记录自己㊣在中国的观察和日常,书写时代变化,也写下全世界青年人共同面对的时代情㊣绪:勇于拥抱生活的不确定,保持流动,渴望自由,跨过隔阂,与人连接。
“汉字㊣是你的✅朋友”,老师曾经和亚历这样说。当时亚历心里一笑,觉得中文㊣顶多能成为一个遥远的亲戚。但现在它不仅成为亚历㊣的朋友,更是他和世界保持连接的绳索。